有人說昨天知道分子筆下的曼城很美,
知道分子感覺很冤枉,
因為我明明在一本正經的議論抒情
(zhuang bi)啊
不過,你們想看知道分子筆下曼城的同時,
知道分子也想把曼城講給你們聽。
林語堂:“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是住在英國的鄉村”
只有親自在英國鄉村的小路前走過,你才會真正體會林語堂先生的這句話滲透著多么大的希冀和浪漫情懷:
強勁西風的濕氣將英格蘭的草喂的碧翠高大,濃濃的綠色仿佛要將里面的汁液滴出來,一團團簇擁著沉靜又不失英國人獨有的悶騷的磚紅色;
灰,紅,白,清晰明亮的線條比起國內建筑的濃妝艷抹和故弄玄虛,讓人仿佛在糖果的明麗里輕輕飄起又被厚實的背景托了回來,一如英國人喜愛的童話故事,進入奇妙世界的小女孩最后還是會找回現實中的自己;
不過英國人永遠不缺充滿奇思的裝飾品,一盆白色的小花、幾個有點顏色暗淡的鐵制品,窗子里隱隱透出的碎花邊的小窗簾,一個不經意的細節可能都是看似古板的英國人的匠心所在。
所以很多時候會有疑惑,
你分不清那到底是英國人的刻意為之還是不經意間的審美流露。
如果說鄉村田園的紅房子只是小菜,那一座座高聳的改良哥特式風格的則是歷經幾代烹飪而成的正餐,屢屢在飲食上被吐槽的英國人在建筑上卻不乏大廚。
以前總會聽說嚴謹的德國人建造教堂會歷經幾代,建成之后的建筑也將成為這座小鎮的永久性地標。
當我站在曼城 city center(好隨意的市中心的名字)教堂的尖肋拱頂下,看著不同年代堆砌起來的磚瓦,感覺腳下的每一塊基石都仿佛有使腳步變得厚重的磁力。
奇妙的美感在教堂乃至每一座改良哥特式建筑的磚瓦顏色上都有著奇妙的延伸
黃有暗黃,明黃,黃中透白,透紅;
紅有殷紅,棗紅,紅的發暗,發青,
看似毫無規律卻在向天際延伸的過程中,形成了一面沉穩的漸變,偏偏不同深淺點綴的恰到好處,相比之下,國內刻意仿古的顏色則仿佛東施效顰般的矯揉。
站在曼城市中心一座不是很高的玻璃建筑的頂層放眼望去,即使是在曼城最為繁華的地方,也很少見高層的建筑,同行的朋友調侃起國內千篇一律的“天空之城”不禁啞然失笑。
在曼城,那些歷經數年滄桑的市政廳,藝術館,仍是滿臉風塵下一臉的驕傲,他們仍像過去的那樣眺著遠方,高聳的尖塔仍然是整座城市里對于天空的最高追求,也許英國人就是有點固執,他們不允許自己信仰的東西被什么擋住。
無論是多么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在曼城的city center都可以看到大片的公共綠地,廣場,玩滑板的青年和根本不怕人的鴿子。不管是何時何地,每個人都有聽從自己內心的機會。
信仰和自由,任何一樣都不能少。
部分圖片: Via ?竇曉
原創作者: 王中漢